創遠高新
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社會創造可持續的財富和價值。
智能科技正在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近些年,我國礦山企業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礦山建設,逐步實現了生產、經營決策、安全環保管理和設備控制的信息化,建立了數字化資源儲量模型與經濟模型,構建了實時監管數據鏈,實現了各生產環節的精確管理、集中監測和遠程控制,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和安全環保水平。
作為礦業大國,我國智能裝備制造水平能否滿足智能礦山建設需求?就相關問題,《中國礦業報》記者采訪了國家采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湖南創遠高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毅,中國礦業報官方網站及官方公眾號收錄了該專訪。
《中國礦業報》:智能礦山建設是大勢所趨,近些年取得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作為這方面的專家,您認為我國礦山智能裝備的短板在哪?
王毅:很多智能礦山裝備企業沒有深入了解礦山需求,而是過于側重管理軟件方面的研究,停留在了信息化層面,忽視了裝備方面的開發。這就導致很多礦山企業在采購產品時,發現管理平臺很多,但真正的礦山智能裝備很少。而從客觀層面來看,我國智能礦山建設起步較晚,先進制造技術儲備與應用不足,在高端礦山智能裝備領域內,國產裝備所占比例非常低。另外,人才稀缺也限制了我國智能礦山裝備開發。
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去解決: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礦山智能裝備產業的扶持,加強礦山智能裝備人才培養力度;另一方面,國內礦山智能裝備企業要聚焦于高端突破,專注于技術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礦業報》:這些年,在推進智能礦山建設上,您認為我國礦業企業的認知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王毅:現在,大家對智能礦山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希望通過打造更多的標桿性智能礦山樣板,幫助大家更全面地認識智能礦山。
目前行業的大趨勢多側重于平臺的信息化建設,裝備與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還有所欠缺,大部分屬于“偽智能”?,F在,很多企業用“遠程遙控”“自動化”來實現智能化,其實只是用機器、技術替代了人的能力,但仍不具備人的智慧。真正的智能礦山必然是成體系的,既具備人的能力,又具備人的智慧,最終實現智能裝備自主作業這樣一種模式。
《中國礦業報》:湖南創遠高新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國智能礦山裝備的民族品牌,在我國智能礦山建設上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湖南創遠的創辦人,您認為湖南創遠的優勢在哪?
王毅:創遠的長項在于擁有系統性、全環節的解決方案,是目前國內惟一一家集采礦工藝、智能裝備、集控平臺于一體,能夠實現智能裝備自主作業的礦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我們的團隊有著豐富的礦山行業從業經驗,幾十年的經驗沉淀讓我們能夠更貼近礦企客戶,更系統、更全面地去理解礦山客戶的需求。
而且,不同于其他的企業,創遠的產品都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F在,我們與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形成了科研合作,有一支由高級專家、教授、青年碩博士共同組成的專業團隊。依靠這些優秀人才,我們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切割槽天井鉆機和國內第一臺履帶自行式天井鉆機。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未來將有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落地。
《中國礦業報》:這些年,我國智能裝備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科技研發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您認為我國的智能裝備足以支撐我國智能礦山建設嗎?
王毅:從當前的情況來說,我國的智能裝備行業仍處于發展期,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我國的制造業實力十分強大,正在向制造強國轉型,發展智能裝備有著非常優異的基礎,另一方面,近幾年我國的5G通信、自動駕駛、人工智能、云技術等飛速發展,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智能裝備完全可以搭乘先進技術的東風,實現趕超跨越。相信,依靠我國智能裝備支撐起我國智能礦山建設的這一天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并且不會太遠。
《中國礦業報》:在完善支持智能礦山建設政策方面,您有何建議?
王毅:智能礦山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采礦工藝、智能裝備、集控平臺、5G通信、無人駕駛等多個學科。希望國家能夠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促進5G通信、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與礦山行業的深度融合,協調解決智能礦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為智能礦山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此外,我國是一個礦業大國,礦產資源豐富,礦山企業眾多,不同礦山的品位、賦存條件等都有較大差別,對于智能礦山的需求也不同,在礦山建設的實際進程中,需要定制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既有適合我國國情的大中型礦山機械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又有針對中小型礦山的鑿巖機器人、裝藥機器人、撬毛機器人、充填機器人等一系列智能礦山機器人。希望國家能夠鼓勵更多的礦山智能裝備企業往定制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真正做到為礦山客戶服務,解決礦山客戶的實際需求和痛點問題。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加入我們
